从日本近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

2024-05-18

1. 从日本近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教材的阐述如蜻蜓点水式简略,总有种言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为具体而深刻地探究,让历史更为鲜活生动,让学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一、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

从日本近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

2. 日本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中国与日本在农业经济的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借鉴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农民必须获得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和重要前提:二、日本农协是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很好的组织形式;三、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四、发展自立型专业农户;五、走以生物技术进步为主要方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 请概述近代日本崛起的经过,对中国有什么启发?

日本崛起是近现代史上的大事,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直到现在,她仍然是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那么,日本为什么能够崛起呢?
   1868年,日本政府开始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对社会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而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彻底的失败了,结果导致国家更弱,政府也被革命了。分析日本成功的原因具有现实的意义。
   日本维新之所以能成功,以下的三点因素不容忽视:
   1、日本天皇能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优先考虑,放弃部分属于自己的特权。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开始,日本皇权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实亡,天皇长期以来无法掌握实权。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作为新政权领袖登场的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一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唯我独尊、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很难实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绪皇帝个人觉悟立志改革,也终究因为掌握实权的皇室集团忌讳放弃自己所得利益而失败。
   2、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和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觉得在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3、日本民族强烈危机的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清王朝。日本人非常具有危机意识,当一个问题还没有演变成现实问题的时候,经常就已经有人在思考可能的对策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各项应急机制也是非常完善。在幕府统治末期,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让日本深受震动。所以日本下定决心变法强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安全。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国内政权以后,它仍然觉得深受西方强国的威胁。于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赶上西方国家,成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著名的“富国强兵”口号便是证明。只不过,这种对安全过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军事大国化的进程,进而陷入了以军事追求安全的怪圈之中。而在当时的中国,清王朝的危机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统治的危机意识,而不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机意识。
   上述原因中,最核心的原因是日本执政者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优先考虑因素,掌权者自身利益服从于国家民族利益,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能够牺牲执政者自身利益。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民族利益得到极大满足了,作为执政者--无论是皇室还是政党——的利益自然也能得到满足,日本天皇牺牲了自己部分利益,积极维新,国富民强,更加获得民众认可和忠实拥护,而清王朝却以自身皇家利益为优先考虑,顽固地维护自身作为执政者的狭隘利益,而忽视国家民族利益,其结果是自己被革命,被推翻,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请概述近代日本崛起的经过,对中国有什么启发?

4. 近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一、1926年以来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特点
日本自进入昭和后,开始了新的经济建设。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的恢复并发展是与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
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道路上呈现着自己的特色。值得分析很反思。
(一)呈一定的周期性
   自日本长期锁国时代结束踏出进入近代国家形成的第一步——明治维新(1686年)以后,“日本历史的大转换基本上是以40年为一周期产生。”自开国以来,日本最先着眼的就是本国与欧美先进国在经济力、军事力方面的差距,自明治维新的时的政策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根据这个政策提高国力,从明治维新开始40十年左右的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开始日俄战争(日露战争),第二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欣然出面斡旋,签订了朴次茅斯和

约。日本得到了库页岛和关东州,一跃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大正三年(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中以联合国方参展的日本,投入的战费很少,相反军需的增大迎来了好的景气。但是,在这之后,日本也进入了世界经

济集团化的队伍中,强化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政策,终于进行了太平洋战争为终止的入侵,迎来了“破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昭和20年(1945年),从日露议和开始算起整整四十年。
(二)企业中股东的存在感很弱
    
与美国的企业结构不同,日本股东的存在感很弱。在美国,并购变得日常化,与此相对的市民的指责声不再变大的是因为企业、股东、从业员的关系,与日本有着结构上的不同。日本的公司,不只是股东,还有雇员、从业员们一起合力所组成的,也就是说,由于企业是一家的思想为基础,不经过当事者同伴的同意所进行的买卖是扰乱和平的。 另一方面,在美国,在股东看来,公司就是产生利益的商品。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让它增大,要另安排经营者的首脑,因此,把作为商品的公司自由买卖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这样的差距,使得劳资协调在日本的已显现。在欧美,一旦经济变得不景气,首先先不做劳动者的裁员,极力维持给股东的分红和给住院的奖赏,但是在日本,首先抑制的是给股东的分红,削减给员工的奖赏,只是极力回避对从业员的解雇。“也就是说,日本的有限公司与股东相比,更加重视企业结构成员利益,与美国型的重视

股东利益、分红优先主义形成了极大的对照。”
(三)情报通信产业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基础
“无论情报通信领域是否有所扩展,都决定了日本的经济去向,这么说一点一点也不过分。” 
换句话说,只要该领域不能拉动日本经济,日本经济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到此为止,仅仅是语言上的情报化社会是劳而无功的,那是由于现实上的经济活动并没有跟上。因此,就一部分来说,会出现情报化其实不能够赚取金钱这种失望的声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NTT到VAN,情报通信产业成为了非常有地位的广泛的产业,如果照此继续良好发展下去的话,它所波及的效果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
(四)高桥财政的特点
高桥财政具有三个特征:1、禁止黄进出口,降低日元汇率。然而,尽管交易条件对日本来说是不利的,由于日本企业希望赚取日元,所以,只要能够扩大出口,多赚取日元,就能刺激国内的景气,有助于摆脱萧条的现状。低汇率虽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的确刺激了国内出口产业。2、低利率。由于活期贷款利率是金融机关之间的短期利率,因此,可以说它是最能灵敏地反映出金融市场资金的获胜和不足。利率的下降不但使得贷款办事业的人容易了,股票的价格也有所提高。3、1932年至1933年间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高桥财政从昭和九年后半年的时候起把重心移到了景气的‘安定’,因此才开始把政策向抑制财政支出的方向改变......高桥财政是我国经济政策史

上第一个凯恩斯式的政策。”如图2-3:
 (五)贫富差距较大
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财阀,也有古河、大仓、浅野、藤田等二流财阀,还有许多更小的作为个人具有相当财力的可以说是个人资本家的大小富翁。当时的货币价值中,他们被称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具有相当的财力。他们虽然担任若干公司的大股东,并兼任几个公司的董事,但平时基本不上班,只是参加董事会而已。然而,他们从公司里获取巨额收入,除获取红利外,还要从利润中提取董事的巨额报酬。而一方面,工人们的收入却少的可怜,许多工人住在贫困的大杂院里,身着蓝色的工装上班。从而形成了阶级对立的现实问题。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日本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原因,从深层次上看,实质上是一个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问题。从调整模式的角度进行制度和结构的改革来对应新经济的

挑战,不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中国经济发展中借鉴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
1.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过分迁就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 

货币政策的调整关系到宏观经济称定和国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及时,要抓住时机。对于日本的经济泡沫形成来说,日本央行由于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做出了误判,因此错过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导致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挽回。例如在1986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很短暂的发展停滞,可以说这次萧条完全是日元升值的自然结果,市场会进行调整,日本经济也会很快的恢复增长68。但是,日本政府却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对于这次短暂停滞做出了很危险的一个决定就是大幅

调低利息,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发生后,其他欧美各国纷纷上调利率的时候,日本却没有采取相同的对策,而是推行低利率不变,一直到1989年以后,日本政府才将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3.此外货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政策的时紧时松会破坏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使经济变的更不稳定。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引起经济泡沫的膨胀,但突然收缩又可能使泡沫破灭。在泡沫极度膨胀无法支撑时,银行应先放松银根,然后再慢慢收缩,这样会给泡沫一个一个时间过程去慢慢的自我释放,而不是过于激烈无法

控制。日本政府在1989至1990年实习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做法无异于“休克疗法”,使日本经济彻底崩溃。其实由于泡沫经济中普遍存在这投机行为,而这种投机对于政策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对经济造成不影响,避免不正当的政企关系影响决策。

5. 近代日本的发展史

德川家族掌权后,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十九世纪西方殖民者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人才想到要进行军事改革。明治政府建立后,日本踏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但是实现自强后,他们又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近代日本的发展史

6. 中国日本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  1.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  3.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7. 日本发展历程给中日关系及中国发展的借鉴及启示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图片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日本发展历程给中日关系及中国发展的借鉴及启示

8. 二战后的日本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

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间摧垮,如果技术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至于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日本学者做学问时比较喜欢比较技术力,他们认为这才是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

  日本和经济密切相关的有两个组织:政府有个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还有个民间组织——产经联(经团联)。产经联是由日本的大企业互相持股组成,实质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关于产经联和日本政府的关系,我将在有关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章节中专门讲述)。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

  产经联有个铁律:如果基干工业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场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谁敢破坏基干工业,求得暂时的生活改善也是对民族的犯罪。基干工业出问题,政府必须出钱修补。

  产经联在1945年是如何使日本奋飞的呢?粮食不足,在产经联的操纵下,政府得给学校派免费午餐,保障教育。大量工人失业,不能使他们荒废,产经联就通过政府组织他们上山下乡去种树,还要组织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技术人员把技术储备转化为民用技术。当基干产业还不完善,即“骨骼”没有发育好的时候,技术遭遇瓶颈,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产经联则坚决压制需求,坚持把资源投入重工业。一面要组织人员攻关,同时向国外敲诈:“你如果不卖,以后就没得卖了。”产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坚决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就这么“挺”着,让基干产业的“骨骼”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在此之前人民的消费需求只能耐心等待。就这么艰难前行,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骨骼”逐渐强壮,一飞冲天,完成由蛹化蝶。

  产经联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只对整个民族,规划整个民族经济的大厦和发展方向,给其他企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是它决定了这个民族是一流工业国家还是刷盘子的角色。

  毛泽东指出,中国要做超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打基础和骨骼非常重要,所以倾全力发展基干工业,发展各种尖端技术,抓紧后备人才培育。整个操作手法与产经联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产经联用资本,他用权威。

  中国当时已经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消费品,但有技术瓶颈,产能受限制。应该逐步攻关,并向外敲诈关键技术,人民继续忍耐,让消费带着工业“骨骼”逐步完善,艰难并痛苦地由蛹化蝶。但是主流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与这种方向背道而驰。

  1991年,俄罗斯民族也开始了再出发的行程,但是抱着金山压断了脊梁,无数顶尖人才流落异国他乡。

  清贫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